北京八达岭野生动世界是中国最大的山地野生动物园,它位于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脚下,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从市区乘车仅需40分钟,交通便利,占地6000余亩,拥有百余种近万头(只)野生动物,是集动物观赏、救助繁殖、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公益环保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公园。沿着蜿蜒起伏的游览线路,融入山林的海洋,能看到汇聚世界各地极具代表性的动物。有中国最大的非洲狮群和来自美洲的白虎种群;有威风凛凛的东北虎群;体型硕大的棕熊;娇小逗人的马来熊;有国宝大熊猫、金丝猴、朱鹮、金毛扭角羚、警觉矫健的云豹、金钱豹、等级分明的野狼家族、独霸一山的猕猴群、非洲的长颈鹿、角马、剑羚、白面牛羚、澳洲的袋鼠及各种名贵的雉鸡、蓝白孔雀、黑天鹅、丹顶鹤、金刚鹦鹉。订票电话:010-69122591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官方网站
狮园
豹园
熊园
袋鼠
秃鹜
雉鸡
鹦鹉
鸵鸟
孔雀
首页->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之网上动物园 -> 鹰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雀鹰 Accipiter nisus 雄性】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雀鹰 Accipiter nisus 雄性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雀鹰 Accipiter nisu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雀鹰 Accipiter nisu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雀鹰 Accipiter nisus 雌】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雀鹰 Accipiter nisus 雌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凤头苍鹰】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凤头苍鹰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雀鹰 Accipiter nisu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雀鹰 Accipiter nisu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雀鹰 Accipiter nisu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雀鹰 Accipiter nisu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雀鹰 Accipiter nisu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雀鹰 Accipiter nisu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凤头鹰】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凤头鹰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凤头鹰】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凤头鹰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褐耳鹰 Accipiter badiu】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褐耳鹰 Accipiter badiu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景点之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中文学名】 鹰
外文名称】 拼音:Yīng 英语:Hawk 法语:faucon 西班牙语:halcón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鸟纲 Aves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鹰简介
  鹰科动物的种类很多,有的叫鹰,有的叫鹫,叫鸢,叫鹞,叫鵟,叫雕等等,反正都是些吃小动物的大鸟或中小型鸟,草原上的这种鹰,身体比鹞鹰大,比雕小,它们飞行速度快,眼睛能看清楚十几公里外一只小鸡的一举一动。
  鹰是隼形目猛禽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赤腹鹰三种。
  【↓鹰 - 鹰的种类
  它们狡诈而凶残异常,猎人们很难将它们用枪打下来。但是,有的猎人却用另一种鸟做诱饵,用网将它活捉,用熬鹰的方法,把它训练成为人类卖命的抓兔能手。
  鹰的种类很多,全世界计有190多种,台湾省常见的有20多种,分布于台湾岛的中、低海拔的山区、沼泽、海岸、河口,以动物为食,属猛禽类。在屏东平原常见的鹰科鸟类中,有一种叫白尾海雕,其头、颈为淡褐黄色,背、腹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为特征,是台湾稀有的候鸟。还有一种叫灰面鵟鹰,背为红褐色,腹部白色有条斑,喉部、腮部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鹰随着寒流从祖国的东北,或是俄国的西伯利亚经过海上长途跋涉,成群结队来到屏东,有时是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上万只。可是,最近几年由于外国商人大量收购这种鸟的标本,造成人们对灰面鵟鹰的大规模捕杀。屏东成了灰面鵟鹰的“鬼门关”每年都有2万多只灰面鵟鹰难逃捕杀的噩运。对此,许多热心人士指出,如这样滥捕下去,这种鸟将濒临绝灭。
  广义的鹰(hawk)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隼形类鸟,尤指鹰属(Accipiter)的种类(真鹰,true hawk),包括苍鹰和雀鹰。广义的鹰(hawk)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Accipitridae)的其他种鸟类(如鸢、鵟和鹞),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科(Falconidae)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caracara〕)。
  绝大多数的鹰对人类利多害少,但人们仍普遍对之抱有偏见。虽偶然捕食家禽和小型鸟类,但通常以小型哺乳类、爬虫类和昆虫为食。有多种觅食技能,但主要的追捕猎物方法是掠过或敏捷地追逐拼命逃跑的动物。一旦用它强有力的爪抓住猎物,就以其尖锐而强健的喙肢解猎物。
  分布於6大洲。大多数种类营巢於树上,但有些种类(如泽鹰)营巢於多草的地面,其他种类营巢於悬崖上。每窝产3~6枚卵,卵具褐色斑点。   所谓的「真鹰」(True Hawk)──鹰属(Accipiter)成员(有时亦称鹘)──的代表种类是︰条纹鹰(A.striatus),体长约30公分(12英寸),背部灰色,腹部具细窄的锈色横斑,分布於新大陆大部分地区;柯柏氏鹰(A. cooperii, 即鸡鹰)产於北美,貌似条纹鹰而较大,体长50公分(20英寸)。尾长,翅圆形,飞行低而迅速,十分灵活。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苍鹰和雀鹰亦是鹰属成员。
  鵟(鵟鹰)翅宽,尾宽,善高飞,见於新大陆、欧亚大陆和非洲。红尾鵟(Buteo jamaicensis)是最普通的北美种类,体长约60公分(24英寸),羽色各异,但通常背部淡褐色,腹部稍淡,尾赤褐色。这种占尽优势的猎手主要以齧齿类为食,但也捕捉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鸟类、爬虫 类(包括响尾蛇、铜头蛇)、两栖类动物,甚至昆虫。赤肩鵟(B. lineatus)常见於北美东部和太平洋沿岸一带,体羽呈红褐色,体长约50公分(20英寸),腹部具密集的横斑。
  黑鸡鵟尾短,翅特宽,黑色,共2种。大黑鸡鵟(Buteogallus urubitinga或Hypomorphnus urubitinga, 又称巴西鵟)体长约60公分(24吋),分布於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带;小黑鸡鵟(B. anthracinus, 又称墨西哥鵟),有白色斑纹,分布於南美北部到美国西南部。这两种都以蛙、鱼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其他鵟类有:栗翅鵟(Parabuteo unicinctus)型大,黑色,肩部为不明显的褐色,腰为亮白色,见於南美向北到美国西南部。巨翅鵟(B. platypterus)大小如乌鸦,体呈灰褐色,尾具黑白带斑,见於北美东部,成大群地迁徙。斯温氏鵟(B. swainsoni)产於北美西部,迁徙到阿根廷。两种著名的毛脚鵟类包括最大型的北美鵟──王鵟(B. regalis),体长达63公分(25英寸),以及分布於新、旧大陆的毛脚鵟(B. lagopus)。
  非洲鹞鹰(Polyboroides typicus)和热带美洲的鹤鹰(Geranospiza nigra)似鹞,中等大小,灰色,但翅短而宽。
  鹰科与隼科在分类及物种的命名上均造成一些混乱,至少在外行人看来某些名称可以换用。如在美国,Circus cyaneus称为泽鹰,但在英国仍称之为鸡鹞。许多隼在产地称为鹰,但也有其他应用更广泛的俗名,如雀鹰又称红隼(kestrel);鸭鹰又称游隼(peregrine falcon);鸽鹰又称灰背隼(merlin)。鱼鹰与隼有亲缘关系,又称鹗(osprey)。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叫“鹰”的动物并不都是鹰。比如,猫头鹰就不是鹰,而属于鸮。“夜鹰”同样不是鹰,而是雨燕及蜂鸟的亲戚。
  【↓鹰 - 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俗称鸡鹰或黄鹰。是一种大型鹰,雄性体长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体长58-64cm,翅展108-127cm。雄性从头部到前部为灰黑色,眼后为黑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下体白色,杂有数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横斑。雌鸟上体及翼表面为灰褐色,眉纹白而杂以褐纹,下体白色,体下面有纵斑。苍鹰在飞翔时,翼短而宽,先端圆,尾较长。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在飞翔时翼保持水平状。扇翅速度较其它大型鹰类快。栖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尔也捕食鸟类。分布于我国东北以至云南、广东、文本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亚以及我国的小兴安岭等地。此鸟嗜食鼠等,对农业有益。幼鸟常被驯养作为猎鹰,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鸟。
  【↓鹰 - 雀鹰
  (Accipiter nisus)雄性体长29-34cm,翅展59-64cm,体重131-180g。雌性体长35-41cm,翅展67-80cm,体重186-345g。成鸟上体青灰色,尾羽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飞翔时主要是扇翅和短距离的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状的飞翔。常栖于山地林间,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带,飞翔力很强,善捕食小鸟等动物。繁殖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北部大、小兴安岭等地,冬时常见于四川、云南以东的地区。此鸟也能驯养作猎鹰,用以捕捉小型鸟类。
  【↓鹰 -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鹰稍大,上体为青黑色,尾羽有几条细横带,无眉斑,下体淡灰色。飞翔姿势与雀鹰同,常栖于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鸟及大形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异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别名: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鸽子鹰。
  分类: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鹰属(Accipiter)。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鹰类。下体色甚浅。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亚成鸟:上体褐色,尾具深色横斑,下体白,喉具纵纹,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
  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国内分布于西南、华南、华北及海南岛、台湾等地);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罕见,在整个中国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赤腹鹰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
  保护:赤腹鹰数量甚少而极珍稀,被列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予以保护。
  繁殖:5~6月进行繁殖,雄鹰此时特别兴奋,常激动地向异性发出声似 “Keee-Keee”的炫耀性鸣叫,即使在筑巢时同样也啸鸣不止。鹰巢位于林中的树丛上,用枯枝和绿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卵为淡青白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斑点。在雌鹰单独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鲜绿叶作为鸟巢的铺垫物,或许这对孵卵期间巢内必需保持一定湿度有关。
  【↓鹰- 鹰的食物
  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鹰多数在白天活动,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也能把地面上地猎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它有一副强壮的脚和锐利的爪,便于捕捉动物和撕破动物的皮肉。它的喙大,胃肠发达,消化能力强,吃下去的老鼠,一会儿功夫就被消化得精光。它的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
  秃鹫是大型的鹰科鸟类,专食腐肉,它能轻易飞越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脊,是动物中的飞高冠军。鱼鹰通常在江上空盘旋。一旦发现游鱼,就像利箭似的直插水面。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所有的猛禽都属于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严禁捕捉、贩卖、购买、饲养及伤害。如发现受伤生病的猛禽,可以联系当地救助机构或林业部门。请在专业的救援人员赶来前将猛禽放入垫好软布纸箱中(请一定不要放进笼子里,笼子会严重损害猛禽的肢体,导致伤病恶化),并将纸箱放入室内温暖安静处;不要擅自喂食、喂药,也不要自行为猛禽处理伤口。
  【↓鹰- 鹰-国产种类 - 凤头鹰 Accipiter trivirgatu
  描述:体大(42厘米)的强健鹰类。具短羽冠。成年雄鸟: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黑色髭纹。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上体褐色较淡。飞行时两翼显得比其他的同属鹰类较为短圆。
  虹膜-褐色至成鸟的绿黄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he-he-he-he-he-he的尖厉叫声及拖长的吠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台湾、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区域性非罕见,见于中国中南及西南包括海南岛(indicus)及台湾(formosae) 的低地森林。在香港现已常见。
  习性:栖于有密林覆盖处。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时发出响亮叫声。
  俗名:凤头雀鹰,Crested Goshawk。
  【↓鹰- 鹰-国产种类 - 褐耳鹰 Accipiter badiu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色彩甚浅的鹰类。雄鸟:上体浅蓝灰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喉白并具浅灰色纵纹,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细横纹。雌鸟:似雄鸟,但背褐色,喉灰色较浓。亚成鸟:灰褐色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及黑色羽干纹;与雀鹰亚成鸟的区别在下体具棕纹,与松雀鹰亚成鸟的区别为上体色淡,尾部横纹较窄。
  虹膜-黄至褐色;嘴-褐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于繁殖地发出似笛声的kyeew。
  分布范围:非洲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cenchroides在西藏极西部有记录。poliopsis为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及海南岛的罕见低地留鸟。
  习性:喜林缘、开阔林区及农田。由栖处捕食,追逐其他鸟,有时在天空中盘旋。
  俗名:褐耳苍鹰 棕耳苍鹰,Shikra。
  【↓鹰 - 鹰-国产种类 -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鹰类。 下体色甚浅。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亚成鸟:上体褐色,尾具深色横斑,下体白,喉具纵纹,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
  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罕见,在整个中国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喜开阔林区。常追逐小鸟,也吃青蛙。通常从栖处捕食,捕食动作快,有时在上空盘旋。
  俗名:鸽子鹰,Chinese Sparrowhawk。
  【↓鹰 - 鹰-国产种类 - 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
  描述:体小(27厘米)的鹰。外形甚似赤腹鹰及松雀鹰,但体型明显较小且更显威猛,尾上横斑较窄。成年雄鸟:上体深灰,尾灰并具几条深色带,胸浅棕色,腹部具非常细羽干纹,无明显的髭纹。雌鸟:上体褐色,下体少棕色但具浓密的褐色横斑。亚成鸟:胸具纵纹而非横斑,多棕色。
  虹膜-黄(亚成鸟)至红色(成鸟);嘴-蓝灰,端黑,蜡膜绿黄;脚-绿黄。
  叫声:偶作沙哑的嚎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东部;越冬于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gularis繁殖于中国东北各省,可能在阿尔泰山也有繁殖;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北纬32°以南越冬。不罕见。
  习性:森林型雀鹰的特性。振翼迅速,结群迁徙。
  俗名: Japanese Sparrowhawk。
  【↓鹰 - 鹰-国产种类 - 松雀鹰 Accipiter virgatu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雏鸟饥饿时发出反复哭叫声shew-shew-shew。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affinis为中国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nisoides为中国东南部留鸟。fuscipectus见于台湾。广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见。
  习性:在林间静立伺机找寻爬行类或鸟类猎物。
  俗名:摆胸 雀鹞 雀鹰 雀贼 松儿 松子鹰 Besra。
  【↓鹰 - 鹰-国产种类 - 雀鹰 Accipiter nisu
  描述:中等体型(雄鸟32厘米,雌鸟38厘米)而翼短的鹰。雄鸟:上体褐灰,白色的下体上多具棕色横斑,尾具横带。脸颊棕色为识别特征。雌鸟:体型较大,上体褐,下体白,胸、腹部及腿上具灰褐色横斑,无喉中线,脸颊棕色较少。亚成鸟与Accipiter属其他鹰类的亚成鸟区别在于胸部具褐色横斑而无纵纹。
  虹膜-艳黄色;嘴-角质色,端黑;脚-黄色。
  叫声:偶尔发出尖厉的哭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候鸟迁至非洲、印度、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sosimilis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和海南岛。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
  习性: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喜林缘或开阔林区。
  俗名:朵子、朵子、细胸、鹞子、鹞子、Eurasian Sparrowhawk。
  【↓鹰 - 鹰-国产种类 - 苍鹰 Accipiter gentili
  描述:体大(56厘米)而强健的鹰。无冠羽或喉中线,具白色的宽眉纹。成鸟下体白色上具粉褐色横斑,上体青灰。幼鸟上体褐色浓重,羽缘色浅成鳞状纹,下体具偏黑色粗纵纹。
  虹膜-成鸟红色,幼鸟黄色;嘴-角质灰色;脚-黄色。
  叫声:幼鸟乞食时叫声为忧郁的peee-leh。告警时发出嘎嘎叫声kyekyekye…。
  分布范围:北美洲、欧亚区、北非。
  分布状况:亚种schvedowi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西北部的西天山;冬季南迁至长江以南越冬。khamensis繁殖于西藏东南部、青藏高原东部山地、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肃南部;越冬在低地及云南南部。fujiyamae越冬于台湾。albidus越冬于中国东北部。buteoides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地区。在温带亚高山森林甚常见。
  习性:林地这的鹰类,两翼宽圆,能作快速翻转扭绕。主要食物为鸽类,但也捕食可猎捕的其他鸟类及哺乳动物如野兔。
  俗名:黄鹰 牙鹰 鹞鹰 鹰 元鹰 ,Northern Goshawk。
  【↓金丝猴 - 物种分类 - 越南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也叫东京仰鼻猴,是唯一一种在中国以外地区分布的金丝猴,1910年被发现,只到1989年才再次发现。数量很少,约250只。
  学 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 (Dollman, 1912年)
  外形特征:越南金丝猴的体形较小,胸部腹部为黑色,四肢内侧浅黄色;
  分布范围: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研究表明,现存约至少4个种群,总数约250只;
  生活习性:如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越南金丝猴以小群活动,通常由一只雄性和多至雌性组成,也有多只雄性的群体,多个小群共同分享一片栖息地。 越南金丝猴以植物为食,食物随季节而变化;
  研究与保护:越南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产地是Yen-bay,Song-koi River,Tonkin。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越南金丝猴IUCN的濒危等级是濒危,生效年代:1997年;
  濒危因素:越南人口增长很快,对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极大的积压了越南金丝猴的生活空间,至1986年,越南金丝猴原有的栖息地已经丧失殆尽。此外,过度捕猎用于皮毛和东方药物也使它们处于更危急的地位;
  生存状态;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的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在秦岭繁衍生息的川金丝猴猴群共有三十九个,全部金丝猴加起来有四千多只;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七百多只;

            公司简介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地址:北京市八达岭长城停车场(京藏高速58号出口) 电话:010-69122591 传真:010-69122591
网址:http://www.bdlsw.com.cn 信箱:bbsp3000@sina.com 京ICP备05054564号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版权所有